防癆大事紀
1970年
》我國主辦國際抗癆聯盟東區區署第七次大會。

》鑒於原住民結核病感染率及發病率均高出平地居民一倍,特擬定山地結核病防治計畫,省府特撥專款100萬元,作為原住民綜合防癆之用。
1969年
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成立「台北市結核病防治院」。
1968年
訂定防癆研究獎助金辦法。
1967年
衛生處合併防癆委員會與台北結核病防治院成立「台灣省防癆局」,為全省防癆工作主管機構,隸屬於衛生處,轄下有台中、嘉義、台南結核病防治院。
1966年
》開始推行巡迴診療計畫,每年分為兩次,派X光車到各鄉鎮專給有呼吸道症狀者巡迴檢查。

》台灣省政府在第八十次總動員會報中指示:「今後台灣省的衛生業務,應以防癆為重點」,特擬定台灣省加強防癆四年計畫。

》由社會福利基金項下撥款僱用防癆保健員,派駐各鄉鎮市區衛生所,從事查痰發現病人及管理病人等第一防癆工作。
1965年
開始在嬰兒期同時接種卡介苗與牛痘,成果十分優異。
1963年
》因鑒於學齡前兒童結核病感染率頗高,乃將卡介苗結種重點置於學齡前兒童,並將接種工作推廣到全省各鄉鎮衛生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開始辦理「綜合防癆推行計畫」,凡五歲以下兒童均接種卡介苗,二十歲以上成人,全部免費胸部X光檢查,如發現肺部異常者, 再為其驗痰,證實患有結核病者,給予免費治療。

》省衛生處與臺大醫院簽訂健教合作協定,美援公署安全分署、美援補助、省府相對基金省提供經費,由臺大醫院提供臺北市青島西路10號之土地約四百餘坪,無償供「台北結核病防治院」遷建用,新院舍於民國54年12月4日正式啟用。
1962年
》嘉義縣結核病防治院新社破土典禮。

》協同辦理台灣第二次肺結核病盛行調查。
1961年
國際抗癆聯盟在多倫多舉行第十六次大會,通過我防癆協會入會案。
1960年
》「台中結核病防治院」成立,至此全省既有四個防治院,除辦理臨床醫療業務外,並分區輔導防癆工作。

》高雄市成立「高雄市結核病防治所」。
1959年
台北結核病防治中心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結核病防治院」。
1958年
》擴大會務,於1月4日改組成立「中華民國防癆協會」,同時成立「第一胸腔病防治所」。

》訂定「教育人員肺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並開辦全省師範學校學生胸部X光檢查,往後每年辦理。

》開始辦理結核病盛行調查,每五年舉辦一次。
1957年
》嘉義結核病防治中心再改組為「嘉義結核病防治院」。

》開始辦理開放性結核病人中心登記及免費藥物治療。

》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供應X光片及其他所需器材,廣泛為鄉村民眾作免費胸部X光普查。

》全國教育人員X光普查開始實施,以每兩年舉辦一次為原則。
1956年
試辦教育人員胸部X光檢查工作,往後每年辦理。
1955年
1、基隆市首先成立結核病防治所,之後各縣市相繼成立,隸屬於縣市衛生局。

2、開始每年定期調訓防癆工作人員並訂定台灣省教育人員肺結核病防治辦法。
1954年
》開始發行防癆慈善紀念票。

》編撰「結核病診斷與治療」、「台灣省結核病防治計畫」供防癆工作人員閱讀。
1953年
1、成立X光巡迴隊,做較為廣泛的民眾胸部X光檢查工作。

2、台北卡介苗製造室成立。
1952年
1、台南清風莊肺病療養所改組為「台南結核病防治院」。

2、成立「台灣省防癆協會」
1951年
》嘉義門診部改組為「嘉義結核病防治中心」。

》全省各縣市衛生局成立卡介苗工作隊,開始推行卡介苗結種,以國民學校學童為對象。
1950年
》於臺北市青島西路十號設立「台北結核病防治中心」,辦理門診及結核病防治工作。

》台灣省立松山療養院更名為「台灣省立結核病防治院」。

》展開卡介苗預防結種及X光車巡迴檢查,開始公共衛生方式的防癆工作。

》自民國39年開始結核病防治計畫以來,除省縣市各級政府編列專款預算外,不斷獲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聯合國兒童急救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安全分署等國際機構物資及技術雙方面的援助。
1949年
中央衛生實驗院隨著中央政府遷台,遷移部分防癆工作人員及器材,於嘉義成立門診部。
光復後
》光復之初,台灣地區結核病流行猖獗,死亡人數高居當時時大死因之首,當時無任何專業機構從事有計畫的結核病防治工作,僅有日據時代遺留的松山療養院及台南清風莊肺病療養所,病床合計只有三百床,採消極的臨床療養方式治療結核病。

》松山療養所更名為「台灣省立松山療養院」,繼續結核病人之收容及療養。